繁体版 简体版
133TXT > 科幻 > 开挂的学霸 > 第271章 三门基地,机甲

一眼望去,三门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中心位置直径五百米的光束通道发生器正在安装中,其周围围绕的都是航空航天楼,以及停机坪和跑道。

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

从表面看,三门基地其实就是一个以直径五百米光束通道为中心的巨大的机场。

这个机场也是圆形的,其直径达到了六十公里。

之所以有着如此的面积,那是因为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三门基地是进入太空的主要门户。

不管是全面开发月球的物资,还是登陆火星,在火星建造永久性基地的物资,那怕是发射的各类探测器等等。

绝大多数都会从三门基地进入太空。

当然了,这只是三门基地的一个主要功能,及太空门户。

还有就是能源门户和高能物理门户。

同样以光束发生器为中心,半径为二十五公里的地下一百米了位置。

有着世界最为强大的超级强子对撞机。

相对于正在设计的,直径为一千公里的强子对撞机是没法比的。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太空中的那个强子对撞机没有完成建造,塔木戈壁上的强子对撞机就是最为强大的。

这就是三门计划中的高能物理门户。

最后就是能源门户了。

三门基地中心位置的光束发生器不单单是产生光束通道,还能通过光束通道接受光柱工程所传输的光能。

在三门基地的地下,有着数量众多的超级电池。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超级电池,其目的是为了调节光能,也就是能量供应的稳定性。

靠近太阳的太阳能收集站将太阳能收集后,转化成特定波长的光。

这些光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光能传输站将光能传输到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太空港。

接着,太空港将这些传输过来的光能调制,通过光束通道传输到地面的直径为五百米的光束通道发生器。

光束通道发生器将收集的光能通过大功率光能传输光缆将这些光能输送给超级强子对撞机使用。

以及将光能传输到三门基地以外,给整个塔木戈壁使用。

按照设计要求,仅仅通过三门基地所提供的能源,就能满足满功率的塔木戈壁使用。

就现在,在三门计划完成后,会有多余的能源对塔木戈壁以外进行供应。

按照以前的计划,要在全球范围内建造五百个和三门计划同级别的能源收集站。

这样一来就能给全世界人民提供优质便宜的能源了。

但考虑到政策的改变。

计划变成了要在国内建造三百个这样的能源收集站,满足国内能量需求的情况下。

通过地面大功率光能传输光缆将对外提供部分能量。

现在,三百个能量收集站建设和全国范围内的大功率光能传输光缆的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

按计划,两年就能全面完工。

这时候,国内所有人都能用上光柱工程所提供的能量了。

之所以需要两年时间,还是因为缺人闹的。

如果不缺人,放开着干,估计要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完成。

不过不可能放开着干的,因为有着更多的项目在进行着,且都很重要。

如全面开发月球、登陆火星开发火星等等。

三门基地上空的飞行汽车上,范晓明笑了笑说:“看这进度,再有十几天就能完成了。”

“差不多吧!”苏哲点头。

“两位!我们下去看看,在这么高的位置待久了有些冷了。”左大军有些哆嗦的说。

“谁叫你有衣服不穿,还把车窗打开。”范晓明吐槽。

飞行汽车慢慢的降低高度,平稳的停在了光束发生器的外围。

刚停稳,范晓明的助理马萍和王东就过来了。

两人带着苏哲和范晓明两人参观正在安装的光束发生器。

按照两名助理的介绍,超级强子对撞机已经完成了测试,就等光束通道发生器完成建造就能交付使用了。

而光束通道发生器再有半个月,也就是八月二十八号那天完成交付。

“半个月!算算时间,三门计划太空部分也能够全面的完成。”范晓明微笑的说,“这样一来,整个三门计划就能提前几天完成了,是个不错的好消息。”

随着两位助理,一行人来到了距离光束通道一公里位置的航空航天楼。

三门基地面积巨大,有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航空航天楼,而一行人来到的这个是三门基地的航空航天总楼。

也是最高最大的航空航天楼。

总的来说,航空航天楼就是测试机场航空楼的放大版,结构差不多,就是更大,功能也更齐全了。

如一层,高二十米。面积是三万平方米,其主要功能是装甲型太空服和人形彷生机器人的停放处。

二层十五米,生活功能区等等。

三层十米,控制着整个三门基地的同时监控着太空中几乎所有的民用飞行器。

此时,航空航天总楼三层的控制大厅。

左大军看着大屏幕上显示的监控图,微笑的说:“现在地面和地球同步轨道之间的光束通道真够繁忙的,不断的有飞碟飞过,还有同步轨道上的那些设施、人员,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目前,监控的范围是以地球为中心,一百万公里的范围。

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夸张点说,只要愿意,一只蚊子都能找出来。

随着ss-防御系统的拓展,这个范围会越来越大。

“看不清楚才不正常。”范晓明说着让工作人员将同步轨道上正在组装太阳能收集站和光能传输站的画面放大。

画面中,有着数量众多的穿着装甲型太空服和远程控制人形彷生机器人。

这些人正在围着组装到一半的太阳能收集站和光能传输站忙碌。

“以现在的趋势,远程控制人形彷生机器人将会成为制造业的主流。”左大军微笑的说道。

就目前,远程控制人形彷生机器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除了一些极细致的活,其他的都能完成。

最为主要的是,远程控制人形彷生机器人有着真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三急和其他一些问题。

真人有三急,需要维生系统,而远程控制人形彷生机器人只需要能量就行。

“估计是的!”苏哲点头说,“不过这些人形彷生机器人需要真人远程控制,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六十万公里,超过了这个距离,控制起来就没那么好了,这也就意味着在开发太阳系的时候,会有大量的人员离开地球进入太空,这样一来,就需要差不多数量的太空服,所以说,你不用担心你搞出来的太空服会被弃用。”

就现在而言,远程控制人形彷生机器人和控制人员两者之间不能相距太远。

最理想的距离是不能超过六十万公里。

对于全面开发月球来说,有着很大的优势。

那就是月球离地球只有三十多万公里,人可以在地球直接控制月球上的人形彷生机器人。

可再远些就不行了。

就拿火星来说,最近的时候也有五千五百万公里的距离。

人在地球控制火星上的人形彷生机器人是不现实的。

要控制火星上的人形彷生机器人,那人就要前往火星附近。

开发太阳系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想到这,不由的想到了信息瞬时传输技术。

这种科幻中才有的技术一旦实现了,那人类就能控制着人形彷生机器人进入深空。

可惜,这样的技术很难实现。

就现在,稍微靠边的就是量子缠绕。

也许,量子缠绕就是信息瞬时传输的突破口。

“是的!是的!”左大军笑着,“原计划,我们也要制造远程控制机器人的,没想到被计算机学院的人抢先了。”

在他们将所有精力放在太空服上的时候,计算机学院那帮人偷偷摸摸的搞出来了人形彷生机器人和游戏舱。

等他知道的时候,已经迟了。

“被抢了就不要纠结了,我听说你们科研团队制造了真正的机甲,是不是这样的?”范晓明问道。

这可不是听说,是从左大军所带科研团队提交上来的工作报告上看到的。

还别说,制造的机甲种类还挺多,放放面面还都考虑到了。

“恩!是制造了不少成品。”左大军说。

“那我们就不要在这墨迹了,去看机甲的同时看看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范晓明微笑着说。

离开航空航天总楼,苏哲、范晓明、左大军三人坐着飞行汽车来到了三百公里外的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

三人先是参观了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

从零部件的投放,到合格的装甲型太空服的下线,整个过程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

且工厂是高度自动化的,其中自动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剩下的百分之五是人员远程控制的设备。

就算这样,这个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依然还在不断的优化中。

参与优化的是一个三百人的科研团队。

这三百人中,有一百人是专职科研人员,一百人是陵州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最后一百人是其他高校、研究所的老师和学生。

不仅仅是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如此,塔木戈壁的工厂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结构。

“我看报告上说,这样的自动化工厂一天能够制造三千套装甲型太空服的,这产量还不错。”范晓明笑着说。

“一天三千套是半个月之前的数据,经过科研团队的研究、升级,现在的自动化工厂一天能够生产五千套了。”左大军笑着说。

“五千套!不错不错!”苏哲笑着说。

塔木戈壁的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生产装甲型太空服不是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使用来研究、升级。

要知道,装甲型太空服的需求量是按亿记的。

主要依靠国内其他地方建造的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来制造。

其他如游戏舱制造工厂、人形彷生机器人制造工厂、飞碟制造工厂、简化版重光子航太发动机制造工厂等等都是如此。

三人转了一圈,离开装甲型太空服自动化工厂,来到了一个净高有五十米,面积达到五万平的厂房中。

厂房中有着许多外形各异的机甲。

最高的有三十几米,最矮的也有三米。

有人形的,有兽性的等等。

且不少半成品的机甲周围都站满了人。

这些人热烈的讨论着。

有些人不是在讨论,是在争吵。

在苏哲、范晓明、左大军三人出现后,众人纷纷热情的打着招呼。

三人来到一个高三十米的机甲前。

范晓明看着有些兴奋的左大军说:“你的科研团队不是只有一千人出头吗?我看这现场,随便算算就超过了五千人。”

这个厂房他和苏哲还是第一次来,以前只是看过照片。

还别说,看着如此多的机甲让人挺震撼的。

“现在厂房中的人数超过了八千人。”左大军解释,“我带的科研团队的确只有一千人,其他人员都是外围人员,有学校的老师、学生,也有其他高校、研究所的老师和学生。”

别看着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也就是专职人员只有一千多人。

但外围人员那就多了去了。

学校有的外围人员有三千人,其他高校、研究所的外围人员有三十万人。

且这个人数还在增加。

当然了,对于这些外围人员,要求也不高,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习。

参与进来的外围人员只有很少的补贴。

别看每个外围人员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但人数多啊!累计起来也是很吓人的。

就比如遇到难题,一人一个想法,一人一个建议,很快就能讨论出解决难题的方案。

如果不是这样,装甲型太空服也不会这么快出成果,也不会搞出如此多的机甲。

这样模式的不只是他带的科研团队,学校和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几乎都是如此。

以科研团队的专职人员为核心,以学校和其他高校、研究所老师和学生为外围人员。

当然了,外围人员和外围人员很多都是重合的。

就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是研究机甲的外围人员,同时也是研究机器人的外围人员。

在他看来,这种结合方式非常的合理。

不仅提高了科研的效率,还能培养后来者。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